文章摘要: 汽车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不仅关乎座椅的舒适度,更涉及头部空间、视线范围、操作便利及色彩心理等多个维度,旨在提升驾乘过程当中的整体舒适性和效率,是衡量汽车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导言: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正值出游踏青的好时节,许多家庭都挑选自驾出行,
汽车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不仅关乎座椅的舒适度,更涉及头部空间、视线范围、操作便利及色彩心理等多个维度,旨在提升驾乘过程当中的整体舒适性和效率,是衡量汽车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
导言: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正值出游踏青的好时节,许多家庭都挑选自驾出行,去郊外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但同样是坐在车里,有的人一路轻松自在,享受沿途风景;而有的人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腰酸背痛、浑身难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不同汽车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车企对驾乘人员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新车在发布时都会强调“人体工程学设计”。实际上,真正的人体工程学不仅指字面意思上的人体结构,还融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座舱内坐姿更自然、操作更顺手、感受更放松,从而提升使用汽车过程当中整体的舒适性和效率。
人体结构与座椅
说到汽车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与人体接触面积最广,时间最久的座椅。毕竟,一辆车坐着舒不舒服,座椅起着决定性作用。表层上看,汽车座椅只是由承托身体的坐垫和支撑后背的靠背组成,但实际上,它所承载的是对人体复杂结构的贴合和支撑。我们的脊柱在自然直立状态下呈“S”形弯曲,这种形态能帮助分散上半身重量,减轻腰部压力。
人体脊柱在站立和坐下时的状态
但当我们坐下时,腰椎的自然弯曲会逐渐变平,生理曲度减小,重量开始集中在腰椎某几个节段上。为了维持身体的稳定,腰部肌肉只能持续用力,时间一长,酸胀、僵硬就随之而来。而臀部在坐下后,承重集中在坐骨结节,久坐不仅容易压迫坐骨神经,还可能影响大腿内侧静脉的血液回流,造成臀部发麻、双腿无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久坐比久站更累”的根本原因。真正的人体工程学,从来不是一块海绵那么简单,要想真正缓解驾驶过程当中的疲劳感,就不可只停留在“软不软、厚不厚”的层面上,而是从坐垫和靠背两个关键区域入手,深入研究座椅对身体每一处细节的支撑。
感受人体工程学设计
要想提升乘坐舒适度,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从座椅尺寸下手。比如座椅高度、坐垫宽度、以及坐垫与靠背之间的角度。就好像“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而这些看似基础的参数,其实对人体的支撑感受至关重要。坐垫太短,大腿下方悬空,久坐之后会感觉腿部疲劳;坐垫太长,则可能压迫大腿下部血管,时间一久,同样会造成腿麻、血液循环不通畅。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新车已经配备了腿托升降功能,让驾驶者可以根据体感自由调节,进一步贴合腿部曲线。此外,靠背角度也大有讲究,靠得太直,腰椎曲度会被迫拉平,肌肉疲劳感加重;但如果角度过大,又会牺牲驾驶视野,甚至压迫到臀大肌。也正因如此,现在不少新车在宣传时,都会刻意强调座椅的尺寸参数,比如坐垫长度、靠背可调角度、最大倾斜范围等,因为这些数据正是决定驾乘舒适性的关键。
座椅侧翼具有很强的包裹性,避免身体侧滑
下面就是座椅出色的人体工程设计进阶阶段。比如腰部支撑,尤其在长时间驾驶中,合适的支撑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的紧绷感;再比如座椅的侧翼包裹性,在激烈驾驶或高速过弯时尤为重要,可以稳住身体重心、避免侧滑。而座椅内部的弹性结构,更是对舒适度有深远影响。在车辆行驶过程当中,路面振动会通过底盘传递给乘客。研究显示,人体对0.5到80Hz范围内的振动尤其敏感,频率过低容易引发晕车、恶心;频率过高则可能对内脏器官造成损伤。因此,座椅的弹性调校,不仅是为了坐得软硬,更是在保证舒适的同时,过滤那些对人体不适的振动频率。
人体工程学要“看见”
人体工程学除了对躯干的关注以外,还有专门涉及乘客的头部、视线和操作的研究。首先是“头廓包络”,指的是乘客在正常坐姿下,头部在转动、点头等动作中的活动范围。设计师会根据这一数据,为座舱预留充足的头部空间,确保乘客头部自由活动不受限,避免压迫与不适。
驾驶员可以透过方向盘的镂空看到仪表屏
其次是“眼椭圆”,这是驾驶员在自然坐姿中眼睛的视野范围。从仪表布局到中控屏位置,再到HUD抬头显示系统,几乎所有与驾驶信息相关的界面,眼椭圆的科学标定无处不在,比如驾驶员可以直接透过方向盘的镂空看到仪表屏上的行驶信息,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科技不一定便利
操作层面就更易于理解,就是在第一时间轻松触碰到所需功能。例如方向盘上的多功能按键设计,让驾驶者在双手不离方向盘的情况下便可控制音量、接听电话、启用辅助驾驶等功能,既提升便利性,也提升了安全性。又例如座椅记忆调节键的位置设计,有些车型设计在门板上方,方便驾驶员在关门时顺手调节,比起传统的座椅侧边布置更加方便。
传统汽车常采用多物理按键的设计
近年来,许多车型为了追求科技感,开始采用“无按键中控台”的设计。虽然在视觉上更加简洁前卫,但是很多功能需要进入层层菜单才能调出,有的触控反馈也不清晰,尤其是在实际驾驶过程当中盲操更是难上加难。可以说,“无按键中控台”绝对是人体工程学的反面教材。
色彩人体工程学
色彩在人体工程学中的作用最容易被忽视,但它在车内却可以悄悄影响车内乘员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红色的应用,尾灯、双闪按键、仪表指针和高转速区都采用红色,正是因为这种颜色具备极强的视觉刺激性,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起注意,从而提升驾驶安全。
红色氛围灯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近年来,氛围灯也成为车内深受欢迎的设计,但是不同的颜色也会影响驾驶者的心理状态。例如,同样是在拥堵路段,温和的蓝色或黄色就能有效缓解烦躁情绪,而过于热烈的红色就可能引发紧张或焦虑的感觉。
结语
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优劣,不像中控显示屏那样第一眼就能看见,只有长久使用后,它的差距却才最为直观。好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从来都不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它应该是汽车设计最基本的分数线,无需主动宣传,好与不好,一次长途驾驶自然就发现。
欢迎线上购买《汽车之友》杂志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
获取更多图文资讯
获取更多视频资讯,敬请关注《汽车之友》视频号
细节之处见真章———汽车人体工程学设计
本文由入驻排行8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排行8立场。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aihang8kefu@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使用TRIZ的STC算子解决“如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
2025-08-14皮卡驱动方式全解析:为什么四驱才是「全能答案」?
2025-08-13奇瑞汽车取得一种车身后背结构及汽车专利,可以有效将车身上的积液进行排出
2025-08-13四点优势告诉你为什么要把安全交给辅助驾驶?
2025-08-13轮毂减速一体力矩电机驱动未来的关键技术新突破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