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百科 > > 科技赋能车载面板,重塑智能座舱体验新维度(33页报告)

科技赋能车载面板,重塑智能座舱体验新维度(33页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06 19:21:26 来源:互联网 分类:

文章摘要: 随着汽车电子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车载显示已成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重塑了驾驶体验,还推动了产业链的协作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从早期的机械仪表到现今的多屏化、大尺寸化显示,车载显示技术正朝着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1. 车载显示重塑智能座

随着汽车电子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车载显示已成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重塑了驾驶体验,还推动了产业链的协作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从早期的机械仪表到现今的多屏化、大尺寸化显示,车载显示技术正朝着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 车载显示重塑智能座舱新体验

1.1. 何为车载显示?

车载显示屏是指安装在汽车内部的显示屏,主要功能为驾驶辅助与娱乐。根据车载显示屏装载位置的不同,车载显示屏也可为仪表显示器、抬头显示器、后视镜显示器、中控显示器与后排显示器。

仪表盘显示屏:用于显示车速、转速、油量、水温等关键驾驶信息,让驾驶者随时了解车辆的基本工作状态。

中控屏:通常位于中控台,尺寸较大,功能丰富。它可以集成导航系统、多媒体娱乐系统、车辆设置与控制系统等,例如提供准确的路线规划和实时导航信息,播放音乐、视频,连接手机进行蓝牙通话,以及调整空调温度、座椅位置等。

HUD 抬头显示屏:将重要信息如速度、导航指示等投影到挡风玻璃上,使驾驶者无需低头就能获取信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保障驾驶安全。

后排娱乐屏:一般安装在后排座椅头枕上,为后排乘客提供娱乐和信息服务,如播放视频、游戏等,提升后排乘客的乘车体验。

汽车显示屏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早期多为模拟显示屏,如今数字显示屏已成为主流,如液晶显示屏(LCD)技术成熟,具有显色好、无残影、寿命长等优点;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LED)则色彩鲜艳、柔性佳,但存在残影、寿命短、成本高等问题。未来,Mini/Micro 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它们具备高亮度、高分辨率和低功耗等特色。同时,显示屏还将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 AI 技术自动识别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和需求,实现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功能,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1.2. 车载显示步入智能化时代

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端口,车载显示在打造座舱科技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发展至今,汽车座舱经历了机械化阶段、电气化初始阶段和电气化成熟阶段,目前正在向智能化阶段前进。其中组件性能不断优化,功能更加稳定多元,同时附加的娱乐属性愈发丰富,为汽车座舱增“智”添“乐”。

机械化阶段(1920 年之前):注重功能性,主要用于反映车辆机械件运行情况,人车通过机械仪表完成交互,如时速表、转速表、油温表、水温表等,电气化设备并未进入汽车座舱。完全机械化的汽车座舱布局较为简单,以圆形仪表盘镶嵌在木制面板的简约风格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是 1907 年发布的福特 T 型车。

电气化前期(1920-1980 年):1924 年,雪佛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车载收音机之后,越来越多基础的电子娱乐组件逐渐进入汽车座舱,各大整车厂开始逐渐关注到汽车座舱中的娱乐属性上来。同时,整车厂在座舱中使用皮革、金属、木材等多种面板材料,座舱美观性和舒适性有所提升。在电气化初级阶段的汽车座舱,娱乐性、美观性、舒适性皆有提升,但仍以功能性为主。

电气化进阶(1980-2010 年):电气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得以进入汽车座舱。车载导航、车载抬头显示(HUD)等军用技术逐渐下放至民用端,大屏触控的中控系统也走上历史舞台。极大程度丰富了汽车座舱的功能性,提高了用户的驾乘体验,1986 年别克推出的 Riviera 车型成为历史上首个搭载触控屏中控的量产车(CRT 屏),实现了电气元件的集成化控制,即可以在中控屏上控制电台、音频播放、空调等,优化用户体验。在 2008 年后,显示效果、触控手感更好的电容屏逐渐普及,以“屏幕+物理按键”的形式构成集成承的中控系统。

智能化开启(2010-2020 年):2012 年特斯拉推出了搭载 17 英寸大屏的 Model S,引领了汽车座舱的发展方向;2014 年奔驰推出了双联屏的 S 级轿车,成为了首款搭载一芯多屏的车型。汽车座舱的交互形式逐渐从物理按键转向完全的触控甚至语音交互;中控大屏、液晶仪表盘、流媒体后视镜、HUD 抬头显示等组件丰富了汽车座舱的功能性和娱乐性。同时,FOTA 技术的出现为车端软件的线上升级提供了渠道,并为座舱硬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屏化、多屏化、集成化成为了汽车座舱的主旋律,屏幕也成为了智能座舱布局的核心。

参考 2020-2021 年主流厂家 20 万级车型,中控大屏已经成为标准配置,语音识别系统逐渐成熟,物理按键的作用被逐渐弱化,液晶仪表盘也取代了机械式仪表盘成为了主流,但 HUD 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智能化提速(2020 年之后):汽车 E/E 架构集中化趋势明显,屏机分离逐渐成为座舱域新未来。伴随汽车电动化持续发展,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趋势显著,逐步开始向第三代集中式结构发展。智能座舱跟随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将在座舱中引入更高算力的域控制器,通过域控制器完成整个座舱域的控制。未来的座舱域,将逐步演变成域控制器作为座舱计算中心,软件为主,硬件为辅,屏幕将保留显示和交互功能,一机多屏的新结构。

1.3. 产业链通力协作

车载显示屏产业链是一个结构清晰且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主要由原材料、上游、中游、下游四个关键环节构成。

原材料环节:由材料厂和元器件供应商构成。材料厂提供玻璃基板、液晶/有机材料、偏光片/滤光片、背光模组;元器件供应商提供驱动 IC、电路板 PCB、被动元器件。

上游环节:主要是面板厂,负责液晶分子排列、玻璃基板和滤光片贴合及面板切割,代表公司有京东方、深天马、三星显示等。

中游环节:首先是模组厂(如京东方精电)采购面板、PCB/柔性电路板、显示触控芯片、玻璃盖板等零部件,并将其与外形框架组装在一起,交付给下游一级供应商(Tier 1),后者组装成中控、仪表等整机产品交付车企,如德赛西威等。

下游环节:整车厂,如特斯拉、上汽集团、比亚迪、奇瑞等众多车企,使用中游交付的车载显示屏产品进行整车生产。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作,保障车载显示屏从原材料到整车应用的顺利推进。

1.4. 大屏趋势下技术焕新

(1)大尺寸化

车载显示正呈现大屏化与多屏化的显著发展趋势。大屏化方面,屏幕尺寸不断增大,不仅能整合更多驾驶、娱乐等信息,减少对物理按键的依赖,打造简洁流畅操作体验;还可提升视觉效果,使导航、娱乐等内容呈现更清晰直观。像特斯拉 Model S的 17 寸大屏、拜腾 M-Byte 49 英寸中控大屏,都推动了这一趋势发展。多屏化上,车内显示屏数量增多、布局多样,从传统中控屏、仪表盘,拓展到虚拟后视镜、抬头显示器、后排娱乐屏等。多屏布局能满足不同驾乘需求,提供丰富信息体验,用户还可自由定制显示内容,如保时捷 Taycan、路虎揽胜极光等豪华车型配备多个大屏。

(2)新型显示技术纷至沓来

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下,传统的 a-Si LCD 显示屏正在被 LTPS LCD 快速取代。它分辨率高,能清晰呈现复杂驾驶与娱乐信息,契合智能座舱需求;响应速度快,画面切换流畅,减少拖影,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交互体验。目前,其在中高端车型渗透率稳步上升,未来将朝着更大尺寸、更高集成度发展,如实现仪表、中控、副驾屏的一体化设计。同时,与 Mini LED 等技术融合,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下降功耗,持续拓展在车载显示市场的份额 。

与此同时车载显示屏的柔性与异形化趋势愈发凸显。柔性 OLED 技术赋予屏幕可弯曲、可卷曲特性,像维信诺为红旗国雅打造的 14.2 英寸滑移卷曲 AMOLED 中控屏,厚度仅 0.8mm,能实现超 20 万次滑移卷曲,为用户带来新颖交互体验,还可完美贴合车内复杂空间,与内饰设计相得益彰。异形屏则打破传统矩形限制,依据车内不同位置需求而设计。例如宝马将 DMS 摄像头集成在仪表的挖孔异形屏,奥迪的 CMS屏幕集成于门板,提升了实用性与美观度;天马 15.46 英寸 T 型触控一体化中控显示屏,贴合中控与按键布局,优化操作体验。二者为车载显示带来更多创意与可能,提升了座舱的科技感和个性化。

OLED 显示技术具备诸多优势,首先它属于自发光技术,发光亮度和效率高,并且材料挑选范围广,可以实现蓝光到红光光谱区域的全彩色显示、视角宽、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发光器件更加的轻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可实现柔性显示,在移动设备和特种显示领域大放异彩。

随着技术进步,OLED 相较 LCD 的优点将更为突出。TFT-LCD 面板依靠工作电压低、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好、应用范围广等优点,目前仍广泛应于笔记本电脑、桌面显示器、电视、手机等领域。而 OLED 面板在推出伊始价格较为昂贵、寿命短、易烧屏,随着生产工艺的提升,OLED 屏幕逐渐在手机、可穿戴设备应用和推广,独特的低功耗、高对比度、更快的响应时间、更薄、易折叠等优点越发受到市场的关注。

根据 TFT 沟道活性材料的不同,主要有非晶硅 TFT(Amorphous Silicon TFT,a-SiTFT)、低温多晶硅 TFT(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 TFT,LTPS-TFT)、氧化物 TFT(Oxide TFT)和有机 TFT(Organic TFT,OTFT)等之分。不同类别的 TFT 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各有优劣,各自适合不同的使用场景。

2. 车载显示增长动能充足

2.1. 新能源汽车带动车载显示蓬勃发展

近几年,全球汽车行业呈现复杂态势。在整体销量上,2023 年全球汽车市场开始出现明显复苏,销量达到 9285 万台,高于了疫情前水平,并且增长趋势在 2024 年继续保持,2024 年全球汽车销量进一步增长至 9531 万辆。

新能源汽车销量则一路高歌猛进,2024 年全球销量突破 1700 万辆,同比增长 26%,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 18%。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图突破1100 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巴西等地增长势头强劲,东南亚 2024 年销量同比增长近 50%,巴西销量翻倍。欧洲市场销量趋于平稳,占总销量约 20%,美国市场以 10%年增长率稳健发展,占比达 10%。

这 2015-2024 年中国在全球汽车销量比重较为平稳,始终在 20%-30%之间波动,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反而中国占全球新能源车的比重,呈现先降后升趋势,2020 年降至低点后大幅攀升,2024 年接近 80%,凸显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从低谷迅速崛起并占据主导,展现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汽车电子是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系统的总称。其中,车身电子控制 系统主要包括动力及传动系统、底盘及安全系统和车身及舒适系统;车载电子系 统主要用于增强用户在车内的体验感,主要包括安全舒适系统及信息娱乐与网联 系统等,包括汽车仪表、车载导航系统、汽车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等。

汽车电子于二十世纪 70 年代引入汽车工业,最早应用于发动机燃油喷射控 制系统,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开发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子创新性用途 不断开发,汽车电子开始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各个领域,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也逐渐抬升。根据赛迪智库数据,乘用车汽车电子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比由 上世纪 70 年代的 3%已增至 2015 年的 40%左右,预计 2025 年有望达到 60%。

2.2. 产品升规升配趋势显著

2024 年,全球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持续变革,作为智能座舱关键交互界面的车载显示面板市场也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座舱功能的持续升级,为车载显示面板市场注入强大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显示技术的多元化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推动着行业不断发展与变革。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汽车智能化趋势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车载显示面板的需求。群智咨询(Sigmaintell)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达到 2.3 亿片,同比增长 8.5%,显示出车载面板市场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目前 a-Si LCD 显示屏仍然是车载显示的主流产品,但 LTPS LCD 加速渗透,出货量增长显著,2023 年 LTPS LCD 车载显示屏出货量达到 5870 万片,同比增长 66%,渗透率提升至 28%,未来我们预计 LTPS LCD 屏幕出货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渗透率有望提升至 50%以上。

3. 大陆屏厂赢得竞争优势

3.1. 中国面板厂崛起

目前,TV\IT\手机\车载显示屏主要在 6 代及以上面板产线上切割,因为其切割效率更高,产品成本更低,由于 6 代以下产线不具备竞争力,台湾厂家将在未来陆续关停其低世代线工厂。截止到 2023 年全球 6 代及以上产线 TFT-LCD 面板产能大约在3.30 亿平左右,占全球 TFT-LCD 面板产能的 91%。2012 年之后全球 6 代及以上产线产能扩充较快,各家厂家均在争夺更高世代线的产能,以便更有效率得切割大尺寸 TFT-LCD 面板,下降制造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预计到 2025 年 6 代及其以上产线产能占比将提升至 95%。

2012 年之后,大陆面板厂为争夺面板行业话语权,大规模建设高世代面板产线,随着新产线产能陆续释放,6 代及以上产线中大陆 TFT-LCD 厂家产能占全行业比重逐年提升,从 2012 年的 9.79%提升至 2023 年的 68.25%,高于中国大陆厂家 TFT-LCD产能在总产能中的比重(64.95%),这表明中国大陆厂家高世代线上的竞争力更强。

3.2. 车载市场大陆厂家市占率稳步提升

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2024 年中国大陆厂家在车载显示领域的市占率不断提升,2024 年中国大陆厂家市占率为 52%,较 2023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相反,日本厂家的市占率在不断下降,2024 年日本厂家的市占率为 15%,较 2023 年下降 4 个百分点,较 2019 年下降 13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台湾和韩国的厂家的市占率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24 年这两地区厂家的市占率分别为 25%、9%;Omida 数据显示,2024 年京东方车载屏幕出货量排名第一,出货量超 4000 万片,市占率达到 17.6%,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厂家深天马,出货量 3690 万片,市占率达到15.9%。台湾厂家友达市占率为 10.5%,排名第三。整体而言,车载显示市场尚未形成寡头垄断,头部厂家市占率尚未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我们认为凭借产能和成本优势,中国大陆厂家的市占率未来会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会复制 TV\IT\手机市场的经验,中国大陆厂家将会胜出。

科技赋能车载面板,重塑智能座舱体验新维度(33页报告)

http://www.paihang8.com/news/2632j442528b.html

本文由入驻排行8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排行8立场。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aihang8kefu@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签: 科技赋能车载面板,重塑智能座舱体验新维度(33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