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附着力促进剂配方分析及成分检测
成都中科溯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2025-08-05 10:27:48


1. 主要功能成分
(1) 硅烷偶联剂
代表成分: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
作用机理:通过硅烷的烷氧基团水解后与基材(如玻璃、金属、无机填料)形成化学键,另一端有机基团与树脂结合。
应用:广泛用于金属、玻璃、陶瓷等极性基材。
(2) 钛酸酯偶联剂
代表成分:异丙基三(二辛基焦磷酸酰氧基)钛酸酯(KR-38S)。
特点:适用于非极性基材(如塑料、橡胶),改善无机填料与有机树脂的相容性。
(3) 磷酸酯类
代表成分:单烷氧基磷酸酯、芳基磷酸酯。
作用:通过磷酸基团与金属表面反应形成化学键,提升金属附着力(常见于防腐涂料)。
(4) 聚合物类附着力促进剂
代表成分:
氯化聚烯烃:用于PP/PE等难粘塑料(如CPO-343)。
聚氨酯改性物:增强柔韧性和界面结合力。
丙烯酸酯共聚物:提供极性基团(-COOH、-OH)与基材相互作用。
2. 辅助成分
溶剂:乙醇、、等(用于稀释硅烷或树脂体系)。
催化剂:有机锡(如DBTDL)、胺类(加速硅烷水解)。
稳定剂:防止硅烷在储存中自聚。
3. 按基材分类的典型配方
(1) 金属基材
成分:磷酸酯 + 硅烷偶联剂 + 环氧树脂。
示例:磷酸酯(10%)、KH-560(5%)、环氧树脂(85%)。
(2) 塑料基材(如PP/PE)
成分:氯化聚烯烃(CPO) + 马来酸酐接枝物。
作用:通过氯原子和羧基提升非极性塑料的表面能。
(3) 玻璃/陶瓷
成分:KH-560或KH-570(3-5%)+ 乙醇溶剂。
4. 分析技术
FT-IR:检测硅烷、磷酸酯等特征官能团(如Si-O-C、P=O)。
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如溶剂、小分子硅烷)。
XPS/EDS:表面元素分析(验证化学键形成)。
HPLC:定量测定成分含量。
5. 注意事项
相容性:需与主体树脂匹配(如硅烷用于环氧体系,磷酸酯用于丙烯酸体系)。
添加量:通常为0.5-5%,过量可能影响涂层性能。
环保性:部分含重金属(如铬酸盐)的促进剂已逐渐被无铬替代。
如需具体产品的成分分析,建议结合实验室检测(如裂解气相色谱或核磁共振)进一步确认。


排行8提醒您:
1)为了您的资金安全,请选择见面交易,任何要求预付定金、汇款等方式均存在风险,谨防上当受骗!
2)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
3)该信息由排行8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排行8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排行8免责条款。查看详情>
2)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
3)该信息由排行8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排行8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排行8免责条款。查看详情>
任工
13540018360